Telegram平台因其高度加密和隐私保护功能,成为内容传播的高风险渠道,涉及多种违法犯罪行为,具体表现及风险如下:
一、主要涉黄形式
1. 非法群组与“深度伪造”
韩国出现大量Telegram群组传播伪造女性(含未成年人)的影像,利用AI换脸技术制作“深度伪造”内容,引发警方调查。2024年韩国前7个月此类网络犯罪达297起,较2021年翻倍。
聊天室成员盗取女性生活照、私密照并恶意合成传播,甚至公开受害者身份进行勒索。例如,某7000人聊天室半小时内可上传23张女性露脸照,包含校服照、孕照等。
2. 规模化犯罪产业链
类似韩国“N号房”事件,犯罪团伙胁迫女性拍摄性剥削视频,通过付费群组传播,会员规模达26万人。
国内也存在通过Telegram交易资源、组织非法直播的团伙,部分平台同时涉赌,服务器隐匿于境外以逃避监管。
二、平台特性助长犯罪
1. 技术漏洞与监管缺失
端到端加密和“阅后即焚”功能被滥用,犯罪证据难以留存;20万人超大群组容量(远超微信、WhatsApp)加速非法内容扩散。
平台长期缺乏主动审核,删除非法内容需跨国协作,效率低下(如韩国警方邮件请求后数日才删除)。
2. 服务器跨境加大执法难度
服务器位于境外,导致各国警方取证困难。韩国、巴西等国曾因平台不配合调查而罚款或关停其服务。
三、应对措施与风险提示
1. 平台整改与用户防护
2024年9月,Telegram新增聊天内容举报功能,支持用户标记非法信息。
防护建议:
避免在社交平台公开敏感照片,防止被盗用;
开启两步验证,定期检查设备登录状态;
不点击陌生链接,警惕假冒官方的诈骗信息。
2. 法律后果警示
传播内容可能触犯《刑法》,面临三年至七年有期徒刑;
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(如通过Telegram买卖户籍数据)可构成犯罪,国内已有判例(茂名案当事人获刑四年)。
四、监管动态
多国加强打击:法国以“协助犯罪”罪名逮捕Telegram创始人,指控其放任平台涉儿童、洗钱等犯罪;中国将Telegram等加密通讯软件列为风险应用,建议未成年人卸载。
建议用户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警惕平台匿名性带来的安全隐患,主动举报非法内容。
tags标签:纸飞机TG群(7)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cdjggs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