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大陆境内,访问 Telegram 通常需要使用虚拟专用网络(VPN)等工具,因为该服务已被屏蔽。Telegram 的加密通讯功能(如端到端加密、隐藏手机号、阅后即焚)使其常被用于非法活动,但也引发了诸多法律风险。以下基于相关案例和事实,综合说明关键点:
一、使用 Telegram 的常见原因与案例
1. 非法交易活动:
不法分子通过 VPN 注册 Telegram,创建加密群组组织贩卖违禁品。例如,有被告人使用 VPN 访问境外网站注册 Telegram 账号,在群组内发布贩卖毒品信息,并通过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收取毒资。
类似案例还包括个人信息盗取与贩卖:嫌疑人自学技术后浏览境外网站,编写盗取用户信息的软件,通过 Telegram 批量售卖上亿条公民个人信息(如手机号、住址),获利约两万元。
2. 犯罪组织与洗钱:
Telegram 被用于跨地域犯罪协作,如洗钱活动。犯罪“上家”在 Telegram 群组中匿名指挥成员,通过分散任务(如购买黄金、转移赃物)掩盖资金来源,增加执法难度。成员下载 Telegram 后加入群组接收指令,全程避免直接接触。
在香港示威事件中,Telegram 频道用于组织“快闪”破坏活动,利用其无人数限制和多管理员特性,实现“去中心化”运作,警方曾以妨碍公众罪逮捕群组管理员。
二、使用 Telegram 的风险与问题
执法挑战:Telegram 的加密特性(如服务器在境外、信息自动销毁)使取证困难。例如,韩国“N号房”事件中,警方难以追踪犯罪源头,需通过邮件请求平台删除内容,但响应缓慢。
未成年人风险:多地警方警示,犯罪分子在 Telegram 上诱骗未成年人提供个人信息或参与洗钱,导致其成为“帮信罪”(帮助络犯罪活动罪)的帮凶,面临刑事责任。
信息泄露隐患:Telegram 群组和暗网平台上,个人隐私信息(如身份证、银行数据)被廉价售卖,日均交易量达数十亿条,加剧了身份盗用风险。
三、法律后果与监管措施
中国检察机关已加强打击,发布典型案例强调使用 Telegram 从事违法活动的严重性,最高检建议压实企业主体责任,推动“实名收寄、过机安检”等制度执行以切断犯罪链条。
警方呼吁公众卸载 Telegram 等加密软件,避免卷入犯罪;相关行为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综上,使用 Telegram 不仅涉及技术违规,还常伴随法律风险。建议遵守当地法规,避免参与非法通讯活动。
tags标签:纸飞机TG群(16)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cdjggs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